去敬老院做义工,和老人认真地聊聊天
去敬老院做义工,和老人认真地聊聊天
生命走到老年,生活也就变得愈加缓慢起来。不论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,大抵都已经开始放慢步调,安然看生活了。花开花落,云卷云舒,都不再会如年少时候伤春悲秋,不时地伤感一把7。老年了,每日大多的时间,大多只是小睡一些时候,坐在摇椅上晒晒太阳,戴上老花眼镇看看报,读读书,喝喝茶,做些年轻时候一直想停歌下来去做的事情。
所以,走进敬老院的时候,最初的感受,就是那恬静的氛围。而后可以听到简单的对话。老人与老人之间,一同坐着,聊聊过去的事情,好像是发黄的书简,却总有阵淡淡香气,惹人喜爱。
那些当年以为惊天动地的悲恸,如今也不过只是县花一现的旧时回忆罢了。人生不过如此,过了就过了。
那些老人各自或结伴或独自一人地坐着,站着,或者做些简单的运动,伸展伸展肢体,表情安详。在这样的地方,丝毫不会感到压抑,反倒是内心平静,情绪安定。
其实若有机会的话,不如去敬老院做做义工,和老人们一起,帮他们料理料理生活,陪他们那聊天。那些敬老院中的老人大多都是独自居住在此,儿女们或忙碌或在外,不能时常陪伴,大多都是些寂寞的老人。孤苦也好,惆怅也罢,老人们在此结伴,与其他人一同静度时光,倒也能多少想开一些。毕竟都已过了人生的大多数,什么也都已经经历过了。只是内心那么点期待总是有的,谁不希望晚年能够儿孙环绕,欢享家庭生活呢?已不再精力充沛的他们,自然希望家能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。
所以,做一回他们的晚辈,偶尔的陪伴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慰藉了。你给他们梳梳头,陪他们散散步,给他们讲讲社会上新的变化,跟他们聊聊你所知道的一些历史和他们眼中的历史,未必都需要很惊天动地的事迹,反倒是小事更动人心。
其实老人的想法很简单,他们的时间很空闲,无非只要天气好的时候晒晒太阳,闲适地休息一个午后,然后有些事情可以做,有几个人聊聊天,日子一天一天,也就这么过了。你可以坐在他们身边,跟他们认真地职聊天,这跟同龄人聊天的体验必然很不一样,但必定让你难以忘怀。
老人的生命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已经停滞下来了。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再去打拼、努力,仅成为这个世界的观赏者。他们更多的是在回忆,在总结他们的人生。你不妨与他们聊聊,他们的这一辈子和你经历的感悟。你听着他们的故事,看着他们安详的表情,不论多么痛彻心扉的往事,大概都是他们口中几句话带过的“历史”了。不论你曾经多么难耐,多么受挫,直到如今,那些以为忘不了的,轻而易举地就可以一笔带过了。
就这么简单,他们告诉你,人生就这么简单。这是他们用一辈子总结出来的。
名人敬老的故事
1.陈毅
1962年,陈毅与其夫人张茜陪同周恩来总理出国访问归来,不料在途经成都时得知老母亲生病,便立即与夫人赶去探望。老母亲已经八十多岁,住在弟弟家中,病情严重,小便失禁不能自理,陈毅便与夫人一同为老母亲更换、清洗尿裤,恳切地对老母道:“我小时候,您不知给我洗过多少回的尿裤,今天我只给您洗一次尿裤,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啊。”
能如此心怀母亲,报答养育之恩,骨肉亲情,此言确实令人动容。
2.彭德怀
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周年纪念那天,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,欲接见部分北京市的中小学教师代表。由于当天是三十周年的特别纪念日,彭德怀元帅又是国防部长,是国家元帅,便提醒他是否应穿军服更合适一些。而彭德怀却严肃地回答:“今天是要见的是老师,学生见老师,穿便服才更合适。
最终,彭德怀元帅还是身穿便服接见了老师,并且不住地向他们问好。
师恩难忘,学生们在课堂上时,老师们正将他们最美好的时光都奉献在教育事业上,教书育人为培养社会人才作出无私的奉献。彭德怀元帅感恩老师,遵守礼节,值得尊敬。
3.华罗庚
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成名,可谓是国人的骄傲。而发现这位人才数学潜质的第一个“伯乐”,则是他故乡的恩师王维克老师。1949年华罗庚回国时,已然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,在数学界卓有成就,而他回国的第一件事,便是回到故乡江苏金坛,看望他的王维克恩师。后来,他在金坛作报告,进会场时,让老师先走, 自己随行,并特意请王老师上主席台就座, 自己则坐在他的下首。
华罗康曾说过:“我能取得今天的这些成就,全靠恩师的栽培。”可见一位大数学家一颗感激师恩的心,诚挚、朴素。
4.李宗仁
李宗仁年幼时曾有老师名曾其新,其人形态丑陋,其貌不扬,因驼背弯腰被人们戏称“曾背锅”.
但年老无依,甚是可悲。李宗仁却待他极亲,视若亲父,出钱奉养他,还在司令部驻地的附近为他修建房屋,供老师静养安居,并派官专门侍奉,十分细心。同时他还要每天去到老师处问好,随时关心。
正所谓“一日为师,终身为父”,李宗仁将军的所言所行,正是在践行着这样一句话,如恩图报,此人谓大丈夫也。